流水绕村社,青山映梯田。因山脊走势而得名的龙尾巴村,位于湖南张家界景区内,距景区入口仅200米。虽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二三十年来,这里的村民们却没有摆脱贫困,直到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当地的状况才得以改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家界旅游业兴起,龙尾巴村在景区内建了一些酒店、铺面,拉动外来投资,结果却破坏了景区风貌,污染了好山好水。为长远计、为子孙虑,村民们决定“迁”。1992年、2000年、2008年前后,村民历经三次大搬迁,先后有20多个铺面、酒店等撤出。搬离景区的村民,为保护生态作出了贡献,但失了地利、少了收入,如何让生态与发展实现兼容,成为摆在村民面前的考题。
绿水青山是经济发展的家底,端好旅游这个饭碗,打造良好生态是前提。除了保护好绿水青山,激活村里的小桥流水、田园风光同样重要。龙尾巴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邓青松说,村里提出“一村五园”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美丽田园、生态庭院。只要把村子变美,发展机遇自然会回来。明确了思路,村民们决定“干”。
从前最大的问题是污染,现在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治污。从2016年开始,一整套乡村环境整治措施在龙尾巴村逐项落地。还是那条石板路,但下面多了污水管网;还是那个小池塘,但现在集成了污水处理池;垃圾分类转运,杂物大清理,房前屋后大变样;农田少打药、少施肥,源头上防范农业面源污染。经过全村上下的努力,在不改变村容村貌的前提下,锁定污染源、处理污染物,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成效显著。干净、整洁的村落,为致富奔小康铺平道路。
村容新面貌,带来发展新气象。“高端民宿讲究整体感,如果只是民宿内部美轮美奂,游客从落地窗一眼望去是白色垃圾,是臭水沟水塘,民宿是不可能走向高端的。”2016年,在外工作多年的村民李平,决定回村建客栈。良好的生态环境,配合民宿本身的无边泳池、大落地窗、极简装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只用了两年多时间,李平的民宿就从最初的4间房发展为现在的13间,2019年营业额达到200多万元。自然与发展的双赢之道在哪里?就在于创造人与景的协调,实现景与人的融合。
搬出景区,给自然保护区让路,是守护绿水青山;依托自然优势,把家园建成“风景区”,是打造金山银山。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绿色就能成为回馈民生、造福后代的“最动人色彩”。78岁的老人李发田说:“最近天天乐开了花。”为什么乐?原来,他的儿子、女儿一人盖了一栋楼,都在经营民宿,“儿女在身边,收入比在城里做生意还高,这样的日子,以前哪里去找?”在龙尾巴村,寻常农家乐与高端民宿共同发展,形成良性业态,正是得益于美好生态。龙尾巴村的发展转型充分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守护好每一寸绿水青山,建设好我们的美丽家园,我们必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1、安庆新闻网(http://www.aqnews.com.cn)是由安庆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本网源自《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安庆新闻网的所有原创新闻作品(包括新闻、信息、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料等),版权归安庆日报社所有。未经安庆新闻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须注明来源和原链接,如“安庆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转载的其他媒体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通知。
3、如需转载安庆日报社旗下《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及安庆新闻网享有版权的作品,请来函或来电与安庆新闻网联系。
上一篇文章:乌兰毛都草原盛夏即景
下一篇文章:扶贫印记:山坳里的 “芋头”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