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孩子对阅读的重视与喜爱无疑带动了市场需求,然而一片繁荣的背后,少儿出版市场准入门槛低、专业人才缺乏、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凸显,存在严重风险隐患。这是近年来童书内容失格频现的重要原因。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同样为监管带来不少困难,监管漏洞也使问题童书成了“漏网之鱼”。
儿童心智发育不成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善于模仿、学习,也更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书籍中展现的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将来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怎样处理与周围人群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让大量包含负面信息、低俗化内容的儿童读物流通于市,无异于“毒物”入侵。把关童书,刻不容缓!家长和老师是重要一环。增强图书过滤筛选能力、对错误认知及时引导、传递向上正能量,为儿童健康阅读保驾护航。
从长远看,加强源头治理方为治本之策。首先要对不宜内容进行区分。对毒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应坚决抵制;如果该内容仅仅不适宜低龄儿童阅读,应建立健全分阶段阅读标准体系。近些年,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政府建立儿童分级阅读机制,规范童书内容生产,值得鼓励和探索。同时还须注意,分级阅读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宜借鉴不宜强制,不能抹杀儿童阅读积极性。作家创作难免带有时代印记和个人色彩,但童书创作要多运用儿童思维、契合儿童心理、贴近儿童生活,让作品具有可读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决不允许在其中“夹带私货”。从事童书出版的出版社和编辑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内容审核上严格把关,对明显不合理、不健康内容该删就删、该舍则舍。
今年以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持续开展“护苗2020”专项行动。其中,“绿书签行动”旨在抵制有害出版物和信息、护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上半年,共查缴非法有害少儿类出版物13.2万多册,取得良好成效。当前,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对童书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审查标准的科学统一,避免矫枉过正。此外,社会监督不可或缺。公众通过反映、曝光、举报、投诉等多种途径,让“带毒”童书无处藏匿。把关童书,不仅是家长操心的自家事,还需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用心用情,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干净健康的悦读空间。
1、安庆新闻网(http://www.aqnews.com.cn)是由安庆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本网源自《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安庆新闻网的所有原创新闻作品(包括新闻、信息、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料等),版权归安庆日报社所有。未经安庆新闻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须注明来源和原链接,如“安庆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转载的其他媒体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通知。
3、如需转载安庆日报社旗下《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及安庆新闻网享有版权的作品,请来函或来电与安庆新闻网联系。
上一篇文章:别让“推荐”变相加重中小学生阅读负担
下一篇文章:强动员优政策多举措为毕业生入伍开辟“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