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并提到不以SCI论文作为前置条件,不简单把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那么对此高校教师如何看?此次改革将给他们带来哪些影响?对科研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是否也会有影响?日前,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究竟培养什么样的“好老师”才能以德育德
近日,教育部公开曝光8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引起了网友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那么师德表现真的那么重要吗?
爱因斯坦曾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在教育生活中,为达成育人目标,需要开发各类资源,其中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特殊意义,既是育德立德的关键资源,也是推进五育并举、育人树人的保障性资源,成为最有力的教育资源之一。
“师德也是教师职业操守之一,是高校教师应该要有的品质,但是最核心的问题是高校怎么去考评师德。”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志琼说,为此我们需要思考,究竟培养什么样的“好老师”才能以德育德?
例如,现在不少高校采用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这种评教方法李志琼认为较为片面。“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对学生严格要求,那么一部分学生可能觉得你要求高、为难他,最后老师的评教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说该怎么去考评师德才是最核心的目标,作为教师职称制度的一个首要条件,我觉得这个更是必要条件。”
把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不合适
“过去倡导要有科研教学环境,减少对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等要求。所以,高校会对教师提出完成教育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要有科研,就形成了一种趋势。”李志琼说,一方面教师把科研做好了以后,能把一些新的东西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从而对学生有所启迪或影响,也许会影响学生将来的研究方向;但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老师以教学为主,自己没有做出科研成果,没有发表论文,对评职称有所影响,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确实不应该把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
李志琼认为,虽然过去把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不合适,但也不能绝对排除。“如果高校老师脱离了科研、论文,纯粹用师德去衡量好坏,那就无法去量化一些指标,或者说这些量化的指标就不一定很准确了。”
此外,不以SCI论文作为前置条件,不简单把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会不会影响对科研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呢?
“高校教师职称是与收入直接挂钩的,随着评价标准的转变,如果未来把论文、专利等条件排除在外,我个人觉得会影响部分高校教师对科研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李志琼说。
1、安庆新闻网(http://www.aqnews.com.cn)是由安庆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本网源自《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安庆新闻网的所有原创新闻作品(包括新闻、信息、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料等),版权归安庆日报社所有。未经安庆新闻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须注明来源和原链接,如“安庆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转载的其他媒体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通知。
3、如需转载安庆日报社旗下《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及安庆新闻网享有版权的作品,请来函或来电与安庆新闻网联系。
上一篇文章:后疫情时期,在线教育如何乘势而上
下一篇文章:用“最强大脑”提速 为创新驱动蓄能